[翻译]如何在 WikiTribune 上写新闻稿

感谢你成为WikiTribune的一分子,分享你的知识和才能。我们需要你

不要被你在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记者唬住了。新闻写作不是属于少数人的玄学。也不会有脖子上戴着媒体证,拿着手机的人对你说:“你好宝贝,这稿子要重写”

新闻学只是一种收集,组织,理解信息的方法。新闻需要精确和对事实的执着。新闻讲究唯手熟尔。

新闻讲了一个故事

新闻是新的 以前没有被报道过 新闻是真的 如果是假的,那就不能称之为新闻 新闻不是谣言 新闻里有人名 特朗普说…教皇本尼迪命令…Lady Gaga说道

新闻要有动词 新闻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 新闻要有地点 新闻要有时间(今天,昨天,明天) 新闻不保鲜,新的新闻比旧的更重要 新闻中说一个故事,不需要用形容词和副词 最好的新闻不大喊大叫,而是冷静,中性

写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下的内容只是指导,不是规则。一条简明的新闻故事可以这样写:

检查清单:谁,什么,哪里,为什么,何时,如何

“五个 W 和一个 H ”概括了你需要提供的基本信息 谁:新闻故事跟谁有关? 什么:发生了什么? 哪里:故事发生在哪里? 何时:故事发生在何时,或者何时会发生? 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读者需要关心此事? 如何:解释新闻发生的过程,逻辑依据,和事件 这些是每个新闻故事都应该回答的基本问题。

先写标题

先写出标题,这样有利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的本源上。你应该把最重要的信息写在标题中。标题必须短小,在60个字母左右,因此你必须切中要点。标题要用现在时态。如果你不确定些什么,那么先问自己:“什么是意料之外的?”

写第一段

开篇段落成为 “the lead”(和 need 押韵)。这一段总结了最重要的信息,要包含“5个 W 和 一个 H”中至少两个。最好以主语开始,第一段一般写 25-30 个单词。

写第二段

第二段解释一些重要的细节,来支持第一段。在这里写出“5个 W 和 一个 H ”中剩余的要素。

写第三段

一段引用可以让新闻生动起来。读者希望直接听到当事人的说法。好的引用不是重复第一段的内容,而要回答“如何”或者“为什么”。别忘了写引用的上下文(比如“一份声明中说道”,“一个采访中说道”,“一条推特中提到”)。

写第四段

新闻的第四段叫做“nut graph(果壳段落),”或者叫“cosmic graf。”一个好的果壳段会给出新闻的上下文,解释新闻故事的重要性,为什么重要,有哪些影响力,与什么有关,与谁有关,新闻是否是独立事件,还是大事件的一部分。

展示,而不是诉说

展示信息,让读者自己做判断。用事实,数字,和例子提供证据。展示,而不是诉说的关键是具体,详细。 不要写:“有记录依赖最大的飓风,厄玛,登陆波多黎各。” 而要写:“厄玛,拥有 2005 年以来大西洋上最强的风力,登陆波多黎各。”

规模,范围

一定要给出规模的概念。最大,最小,第一,最后一个。 “2012 年以来最高的年增长” “Costco,美国最大的零售商” “英国有记录以来最大的蚯蚓” “六个月依赖最小的增长”

区别断言和事实

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可以客观,量化地证明。 断言是没有证据地声明一个信念。

以下是事实: 猎豹是陆地上移动最快的动物。 超速驾驶是违法的。 林肯在 1865 年 4 月被约翰布斯暗杀。

以下是断言: 美国是地球上最自由的国家。 只要安全驾驶,超速是合法的。 为了防止奴隶得到投票权,林肯在 1865 年 4 月被暗杀。

观点和事实,断言都不同,观点是一种看法,判断或者对特定事物的评价。

要多质疑。事实和断言的区别在于验证,证据和对真相的确认。

聪明的记者听到断言时会问:“谁说的?”

来源

一般来说,除了作者亲自经历的事件或或活动,一切内容都需要标注来源。

你所见:游行队伍在五大道行进,要求释放被囚禁的穆斯林宗教领袖奥马尔-阿德尔-拉马。(你看到了街上的人群,人们手上的标牌,听到了他们说的话。)

需要标记来源的是:数千人的游行队伍。。。(一般来说,记者不能估计人数,而应该想警察或公共部门询问并标明来源。)

二手信息,评论,有关争议事件的声明和意见都应该标明来源。

引用

引用是某人的原话。引用某人只能使用原话。 这是不能违反的铁律。 如果引用人犯了语法错误,也应该保持原样。 如果需要澄清引用所指呢?例如先引用,然后说明引用的所指。“xxx,“ 琼斯说,他指的是路灯。或者,被问到路灯时,琼斯说:”xxx“。 如果引用的确所指不明确,那就不要使用。

关于报道的建议

新闻最重要的三要素是精确,精确,精确。

可信度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度量。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找回。你写作的可信度直接影响了 WikiTribune。

与人说话时,请要求对方拼出名字。重复一遍给对方听。他们说的是 ”b“ 还是 ”d”?“s” 还是 “f”?或者索要对方的名片,或让对方将名字写在笔记本上。

在采访时记笔记并录音。给报道的对象拍一张照片。给文档拍照。编辑会询问你引用材料的来源。

验证事实是新闻的核心。

关于写作的建议

用平实,简单的语言,用较短的单词,写简短的句子。 用主动语态。 在主动语态中,主语用动词完成动作。在被动语态中,主语是动词的接受者。

汤姆画房子。(主动) 房子是汤姆画的。(被动)

狗咬了男孩。(主动) 男孩被狗咬了。(被动)

使用普通人能理解的名词,尽量使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如果不是农民,12 英亩的大火很难想象。12 英亩相当于伦敦塔覆盖的面积。

1000 英尺大概是埃菲尔铁塔的高度。

6 平方英里大概是华盛顿特区的面积。6 平方公里大概是曼哈顿的面积。

摩天大楼的层高一般是 10 英尺(3米),七层的建筑一般是 70 英尺(21 米)。 伦敦到巴黎的最短距离是 344 公里(214 英里)。因此,150 公里远就相当于伦敦到巴黎距离的一半。

”在飓风哈维后,休斯顿超过 126000 个家庭的房屋被损坏。飓风导致的残骸可以填满 25 个大学橄榄球场,需要数月来清理。“(NPR报道)

精确完整的名字。

第一次提到人名组织名时应该用全名或全称。第二次提到应用姓。

抬头要首字母大写;名字后的抬头不需要大写: London Mayor Sadiq Khan Sadiq Khan, the mayor of London.

省略尊称。

除非在引语中,否则不要用尊称。 不要写:Mr. Smith said he was feeling fine. 而要写:Smith said he was feeling fine. 但可以写:“’I think Mr. Jones should reconsider his position,’” Smith said.

只用“xxx说”。

史密斯说。参议员说。女人说道。

不要提到自己。

一个好的记者对读者是隐形的。没有必要提到报道者自己。

消息来源

尽可能地写出来源。

对记者说的一切内容都应记录在案,除非实现说明。

没有必要问:“我可以引用你说的话吗?”

“不记录”意味着你不能发表。不要接受这样的要求。

“匿名”意味着你同意将来源匿名。不要接受这样的要求。

有名字的来源总是比没有名字的好。

少数情况下你同意了匿名消息来源,你也应该告诉编辑来源的名字。

帮助和常见问题

上下闻是什么?

上下闻是一个订阅新闻的服务,读者可以关注感兴趣的新闻主题,在主题更新时收到推送。

上下闻是从哪里来的?

从几年前起,不时有人站出来控诉媒体,抱怨其鱼一般的短记忆,社会事件往往不过三天已经少有问津,忙于下个热点,而读者也无能为力。这显然不是新鲜事,不是媒体刻意为之,也跟时代无关。即使在信息闭塞的年代,读者没有理由对一条普通的社会新闻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好奇,持续追踪其进度。

上下闻能为我做什么?

上下闻想提供一种特别的新闻获取方式,通过推送和推荐,而不是日常的媒体阅读来获取新闻。我更厌恶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流,今日头条是一个尤其典型的反例。这些产品过多的消耗了读者的注意力,不仅没有提供优秀的内容,更恶意地利用读者的本能习惯,以损失读者利益的代价换取公司的收入。

上下闻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上下闻的内容完全只由我一人提供,这是我在目前启动阶段的计划。因此目前的主题会有强烈的个人倾向,并且有大量的错误被漏洞需要纠正。每个主题需要时间来完善,也需要读者来纠错和贡献内容(在主题页面右侧有纠错和贡献内容的入口)

上下闻是如何开发的?

为了建设一个可维护的服务,上下闻包括了几个我为自己开发的小功能。

  • 一个新闻爬虫

  • 一个关键字提醒服务

我想贡献内容,该怎么做?

在每个主题页面中,可以点击更多-贡献内容

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上下闻的内容?

Weibo

WeChat contextnews

Twitter

Slack

上下闻有哪些想做或正在做的?

  • 更好的新闻搜索
  • 更丰富的新闻专题
  • 更好的新闻发现

信息饲料与良好生活

信息消费是一种满足的状态,既消解了焦虑,也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期待,让人能以较小的努力达到幸福的稳定状态。

Facebook 的假新闻事件彻底摧毁了社交媒体先进技术的谎言。正如早年的 SEO 只需要重复关键词千百遍一般,某种“系统”远比人们想象的更易破解。而 1.5 亿美国人阅读过这些假新闻也提醒我们,读者才是被破解的最终对象。

现代性的首要特征在于主体自由,主体自由在社会里表现为主体受私法保护,合理追逐自己的利益游刃有余(1)。显然在寡头公司(腾讯,Facebook)控制我们输入输出的前提下,主体自由早已开始被侵蚀。

这里不赘述眼球经济的问题,而是调转镜头观察读者。

拉康曾对“幸福”一词进行严格界定。从拉康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假定:主体感到幸福,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由自己的欲望导致的后果。由此观之,要幸福,就必须付出代价。代价就是主体身陷自身欲望具有的矛盾,无力自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假装)渴望某些东西,但我们并不真想满足自己的渴望。所以到头来,我们会遇到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正式” 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幸福本质上都是虚伪的:幸福就是对某些东西梦寐以求,但又并不真想得到它们。(2)

诚然,读者被眼球内容吸引是天性被充分地研究并利用。在消费和再吸引的循环中,读者却没有用实际行动反抗这一种实质上的压迫。这让我们认识到,人们在实践的是,如上文所指,虚伪的幸福。

信息消费是一种满足的状态,既消解了焦虑,也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期待,让人能以较小的努力达到幸福的稳定状态。

信息消费有时是欲望驱动;有时是无聊驱动;在所谓的工作、学习、研究中,是目的驱动。眼球经济中,内容制造者充分展示了欲望驱动和无聊驱动的绚丽多彩之可能性。

「何为良好生活」中说:我们做所乐为之事,快乐融嵌在行为中。快乐可能完全融化在行为里,乃至除了行为,情绪是否快乐无所谓,称之为“志意之乐”。有别于沉溺之乐在于,所做之事并不一定带来快乐,其目的也未必是快乐。

而有了信息饲料的喂养,我们达到了上文所说的稳定幸福感,既事无巨细地通晓了地球各角落,也能向朋友圈听众发表自己的小演说。不存在一个时刻可见的空缺需要“志意之乐”来填满。

「历史学之于生活的利与弊」中说:过量的知识,也就是说,并非出于需要而接受的知识,现在已不再作为一种外向型的转型动机,而是隐藏在某种混乱的内心世界中,因此,整个现代教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内在的 — 对于浅薄无知的野蛮人来说不失为一部精神教化手册。

如果信息消费是这样一种教化过程,那么读者显然就成了“知识庸人”,“学者”,“艺术之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反对国家和时代(甚至为其辩护),用知识和“教养”掩盖自身思想的贫乏和停滞,满足于现实,拒斥改变现实的伟人。(3)

参考

1.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哈贝马斯

2.“9.11”后的幸福

3.历史学之于生活的利与弊

黑历史之反思

尽管不能说揭秘丑闻在今日大行其道,但其在新媒体中的频繁呈现,确实显得尤其顺理成章。尤其是新媒体一系列的标签,如去中心,实时性,视频,指数效应,让坏事传千里这件事毫无门槛。

尽管维基解密总能掀起前所未有的风波,但一些受害者并没有像大家期待地那样锒铛入狱。如埃科所说,恐怕这些所谓的“绝密消息”无非都是“媒体的回声”。阴谋论自古就在平民中人气颇高,承载了无数这样耸人听闻的新闻。无论是名人的猎奇派对,暗自资助媒体调查政治对手的丑闻,甚至公开的性骚扰,都没有超过想象的演绎。

埃科还告诉我们所谓黑历史的解密者同样逃不过自身的局限。

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去确认那些已经人尽皆知的消息。换句话说,每一份特务档案(无论在哪个国家)里都充斥着早已公之于众的材料。美国人关于贝卢斯科尼狂野之夜的“非常”调查里提及的所有内容全都可以在意大利近几个月的各大报刊上读到(除了两种直接受总理控制的刊物)。至于卡扎菲的暴力癖好,也早就成为漫画家们的创作题材了(甚至都有些过时了)“机密档案”的内容必须是已经人尽皆知的消息,这已成为情报部门一直以来的工作原则。大家若是去某家专门关注神秘现象的书店看一看,就会发现所有的新书(无论是关于圣杯、雷恩堡之谜还是关于圣殿骑士或玫瑰十字会)都无一例外地在重复先前的书籍所涉及的内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并不仅仅因为从事神秘现象研究的作者懒于挖掘第一手资料(当然他们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空穴来风的消息),而是因为那些神秘现象的追随者只相信他们已知的内容,只愿意不断重申他们已经了解的信息。这也是丹·布朗得以迅速走红的原因。

机密档案部门也是如此。信息提供者很懒惰,情报部门的领导也同样懒惰且思维局限,只认可他们已知的消息。

所以说,各国的情报部门根本无法预测“911”之类的事件(由于情报部门常常被引入歧途,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会制造出类似的事件),只会收集公开的秘密,既然如此,留它何用呢?然而,年长日久,砍掉这些工作岗位也显得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了。

正如其他的偏见一样,解决揭秘偏见是困难的。与其试图解决顽固不化的人之偏见,不如跨越过去,像人工智能威胁论预言的那样,以无偏的算法替代。既然揭秘本身就是对隐私的破解,那么首先算法跳过了个人隐私的道德讨论。其次,在解密内容多为电子内容形式的前提下, 运用统计语言方法洞悉一些文本特性显得合情合理。

有趣的是,不难想到将这样的方法应用于日常监控中(在某些地区正在发生),即是众所周知的 NSA PRISM 系统,而统计方法所建筑的即是「少数派报告」中描述的预测犯罪。即使政府许诺这样的系统不保存任何个人数据,也不能排除如电影小说中描述对预测犯罪漏洞的讨论。

在揭秘新闻中,往往没有相比其他新闻更精确的描述,谨慎求证的姿态,反而作者被其过于直接的动机或表达的冲动掐住了喉舌,发出的声响不可辨认,却仍然让人错愕惊奇。

假新闻是真的

在 Facebook 买广告推假新闻增进族群阶级间的冲突这种操作,并不是俄罗斯人深谙世道,实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备技能。

在试刊号里读到这样一段,并不是很犀利的观察,但生动:

「试刊号」翁贝托 · 埃科

“曼萨纳雷斯河提得好,”西梅伊说, “不过,想要加入自己的观点而不被察觉,还有别的办法。像其他报社那样,要知道该把什么东西登在报纸上,就得锁定话题。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报道的新闻无穷无尽。为什么要说在贝尔加莫发生的事故,而对墨西拿的那一件置若罔闻呢?并非新闻创造报纸,而是报纸创造新闻。懂得如何将四条不同的新闻放在一起发表,就意味着向读者提供了第五条新闻。这里有一份前天的报纸,在同一个版面上登载着:

米兰,将新生儿丟入厕所; 佩斯卡拉,大卫的死与他的兄弟; 阿马尔菲,受托照顾患厌食症女儿的心理医生被指控欺诈; 布斯卡泰,十四年后,那个十五岁时杀害一名八岁儿童的人离开了教养院。

四条新闻同时出现在一个名为‘社会儿童暴力’的版面上。当然,这里谈到的的确是暴力行为,其中还牵涉到一个未成年人,但具体情况却有相当大的差别。其中只有一例(杀婴)涉及父母杀害子女,心理医生的事我觉得与儿童无关,因为没有提到那个患厌食症的女儿的年龄;佩斯卡拉的事也被证明并没有暴力事件发生,男孩是意外死亡;还有布斯卡泰那件事,仔细读一下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几乎三十岁的成年人,真正的新闻发生在十四年前。报纸想要通过这个版面对我们说些什么呢?或许没有任何有意为之的东西,仅仅是一个懒惰的编辑拿到新闻社发来的四篇电文,觉得把它们排在一起会有用,因为更能制造效果。但事实上,报纸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想法,一个警报,一个警告 — 谁知道呢……无论如何,让我们想象一下读者的反应:假如单独看到这四条新闻中的任何一条,他都会无动于衷;但是,当它们同时出现,读者就会被迫关注这个版面。

明白了吗?我知道,人们对这个话题讨论了许久,也就是报纸经常会报道卡拉布里亚工人袭击自己的工友,而从来不讲古内奧工人袭击自己的工友。就算这是种族主义,但你们想象一下,假如报纸的一个版面上谈到古内奥的工人,等等等等,还有梅斯特雷的一个退休工人杀了妻子,博洛尼亚的一个报亭主自杀,热那亚的一个泥瓦匠签了空头支票,对于读者来说,这些人出生在哪里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但是,假如我们说的是一个卡拉布里亚工人,一个马泰拉退休工人,一个福贾的报亭主人,或者一个巴勒莫的泥瓦匠,那么,就会引发对南方犯罪集团的担忧,这就成了新闻……我们的报纸是在米兰发行,而不是在卡塔尼亚,应该考虑米兰读者的感受。请大家注意,制造新闻是一个漂亮的说法。我们做新闻,应该知道如何让它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科洛纳先生,有空的时候,请和我们的编辑一起,翻翻新闻社发来的那些电文,按照主题编出几个版面,练习一下让新闻从并不存在,或者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跳出来。加油!"